滨州市:抓项目、补链条、促创新 助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摘要: 滨州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总体运行平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8%。其中, 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京博石化、中海沥青、鲁北集团、三岳化工、友泰科技等骨干企业增长较快,支撑作用明显。

滨州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总体运行平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8%。其中, 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京博石化、中海沥青、鲁北集团、三岳化工、友泰科技等骨干企业增长较快,支撑作用明显。

发挥链主作用,聚力链条延伸

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是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滨州市现有化工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化工企业148家。疫情期间,市县两级成立专班,建立台账,“一企一策”制定复工复产方案,强化分类指导,帮包解决困难,切实保障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行。

今年全省高端化工产业“链主”企业名单公布,滨州市京博石化、滨化集团、鲁北集团、国科天骥、裕能化工等5家企业成功入选,入选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滨州市在目前已投产运行的2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5000 吨/年磷酸铁联产5000 吨/年磷酸铁锂项目基础上,加快鲁北万润66万吨/年磷酸铁锂,鲁北超能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电解液添加剂,鲁明锂电10万吨/年磷酸铁等项目建设,引进锂电人才,依托鲁北国际新材料研究院,开展锂电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依托京阳科技、滨阳燃化等企业,拉伸针状焦产业链条,向下游负极材料、锂电池方向延伸,瑞阳新能源公司的4万吨/年新能源锂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6万吨/年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前驱体项目,滨阳公司的5万吨/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5万吨/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前驱体项目,京阳科技的10万吨/年新能源材料锂电池负极前驱体项目进展顺利。

强化项目支撑,跟上指导服务

近日,滨州市工信局调度梳理2022年度全市高端化工产业重点项目,累计梳理项目51个。总投资129亿元的滨华新材料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公辅系统空压装置顺利实现中交,本次空压装置中交的顺利完成为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今年7月31日整体中交目标夯实了基础。总投资221亿元的京博石化丙烷脱氢、溴化丁基橡胶、K-COT制丙烯、高性能聚苯乙烯树脂等新材料化工项目建成后,油品将降至19%、化工品占比75%,企业实现向“油化并举、高特新材”质的转变;载元裕能16.9万吨湿电子化学品及配套项目正陆续试车投运,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NMP生产商、国内领先的湿电子化学品集成商,产品产量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依托现有鑫岳化工油盐化工产业优势,规划建设鑫岳化工2×25万吨/年高性能聚氨酯、3万吨/年聚苯硫醚,亿博润30万吨聚氨酯新材料、10万吨聚氨酯特种涂料等项目。依托渤中19-6油气资源,加快推进山东省渤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电子化学品项目、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聚醚树脂类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建设,推动油气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发挥“1+5+N”机制,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2年市级领导“1+5+N”帮包责任制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滨州市工信局积极推动碳三碳四材料及制品产业链提档升级,扶持滨州大有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山东仲宜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树脂新材料项目等7个项目建设,引导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借力高校院所,深化科技创新

滨州市工信局联系对接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所高校和1名渤海英才·企业杰出人才招才引智,全力在产业升级、企业培强、项目建设、投资扩量、人才支撑等方面争先向前,助力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

目前,滨州市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京博农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京博集团投资2亿元成立了化工研究院。滨化集团氯碱生产技术世界领先,烧碱电耗、综合能耗水平全国最低。持续推进与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开展研发合作。组织推荐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棣鑫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申报全省高端化工领域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争取省级资金奖励支持。

下一篇
滨州市:抓项目、补链条、促创新 助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滨州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总体运行平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8%。其中, 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京博石化、中海沥青、鲁北集团、三岳化工、友泰科技等骨干企业增长较快,支撑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