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势力竞争进入Round.2
近日,何小鹏亲自驾车体验了自家的城市NGP(领航辅助驾驶)工程版。
尽管也有一些吐槽,比如在遇到大型车等场景下,系统处理过于保守导致体验不佳,但他还是给出了如上极高的评价。
按照计划,小鹏的城市NGP系统将在不久后随G9一同正式发布。
作为小鹏旗下首款中大型SUV,G9承载了小鹏品牌冲高的重任。
待小鹏G9登场,“蔚小理”三个头部造车新势力将在中大型SUV这个细分市场齐聚,这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状况。
而今后,类似的场景将会越来越常见。
在小鹏冲高的同时,蔚来和理想则在向20-30万的中端市场布局。此外,二线新势力谋求品牌升级,也将目光瞄准了这一市场。
这一系列变化背后,代表着新势力之间的竞争进入了新阶段。
过去,蔚来专注于高端纯电市场,小鹏主要在中端市场发力,理想专心做着增程式奶爸车,二线新势力则在微型车以及紧凑型车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大家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深耕,产品之间的重合并不多。
而如今,当新势力们站稳脚跟,开始拓展新的细分市场,产品上的直接对话不可避免地增加。
造车新势力PK Round.2,悄然开幕,竞争被摆到了明面上。
[ 掌门人“暗战” 和而不同 ]
新势力掌门人言语间的你来我往,是竞争Round.2最有看点的地方。
说到这里,不妨翻出一些往事。下面这张合影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现在看依然有种惺惺相惜的既视感。
李想也曾公开表示:中国上百个新造车企业如果最后只能活下来三家,理想汽车肯定努力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家,而我们希望身边的战友是蔚来和小鹏。
这些细节证明,
在生存还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时候,蔚小理展现出了“抱团取暖”的姿态。
而随着产品重合度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则多了些耐人寻味的意思。
尤其当李想用“在此之前没有一款SUV真正为家庭设计”、“500万内最好的家用SUV”等浮夸语言将L9进行了一番疯狂赞美之后。
何小鹏虽然没有进入此前因受不了余承东夸自己产品导致想扔鞋的阶段,但还是发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微博。
内容是:“一个问题: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非快销品行业、2c非保护领域,有哪个好产品是靠精准定位,在中期或长期可以获得优势或壁垒的。”
表达很含蓄,但在吃瓜群众眼里,这就是暗指刚刚上市的理想L9。
李想随后转发了这条微博并评论了一个小红心。但在李想的评论下面,紧跟着一条ID为“理想_ONE”的非官方账号的回复。大意是:“短期的精准定位是中长期获得优势或壁垒的必要条件,能够持续精准定位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和壁垒。”
是不是有那么点火药味了。
最后,这轮对话以何小鹏回复“恭喜昨天憋了个大招,祝大卖”而告终。
双方你来我往,虽冷静、克制、得体,但言语间已经少了许多客套。
顺便说一句,当晚李斌也在核心用户群里表示:蔚来在产品理念上有自己的原则,希望产品经得起推敲和时间检验,能引领趋势而不是人云亦云,相信大家都不愿意蔚来没有自己想法和坚持。
几件事之间未必有直接联系,但
或许我们将越来越多的看到“蔚小理”之间针锋相对的观点碰撞,而非过往那些互相加油鼓劲的场面话。
[新势力扩张 撞了个满怀 ]
“蔚来、小鹏、理想都是诞生于同一个年代、同一个赛道上的公司,但是站在行业和细分市场的角度,其实蔚小理处在不同的细分市场,新势力间的内卷还没到来。”这话是蔚来总裁秦力洪在去年NIO DAY上说的。
如果回望过去,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位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汽车产经,“尽管媒体每个月都会把新势力的销量拿出来做对比,不过纵观目前已经稳定生存的各个造车新势力,大家互相抢占市场的状况至少不是普遍现象。”
但随着蔚来ES7、理想L9以及即将上市的小鹏G9相继登场。
相对独立的竞争格局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而且更为激烈的竞争将很快会在20-30万级别的市场展开。
这是小鹏汽车固有的优势领地,也是二线新势力品牌向上的第一站,还是蔚来和理想下探的目的地。
今年上市的零跑C01、哪吒S两款中大型轿车价格已经探到了这个区间,上市在即的威马M7售价预计也在这个区间内。
6月初,李斌表示,蔚来已与合肥签署新桥工厂二期协议,该工厂年产能50万辆,将生产售价20万级别的全新子品牌车型。
而在今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想透露,未来将以每10万元的价格区间投放一款重量级产品。这意味着理想的后续车型极有可能下探到20-30万元级别。
另外,一直力挺增程式路线的李想,最终也没有逃过纯电“真香”。最晚明年,理想将会推出高压纯电车型,这无疑会让竞争更加激烈。
[ Round.2 活下去更要活得好 ]
将时光倒回至2018年,那时李斌与何小鹏有过一次“年销万台”的赌约。
短短数年后,主流新势力月销破万成为常态;蔚来、小鹏累积交付量相继突破20万。
关于智能电动车有没有前途的质疑同样烟消云散。
何小鹏感叹:“前几年大家问是不是PPT造车,往后问的是能不能把车造出来,再后来问能不能把车交出去,现在问能不能在竞争中把车卖好,把量做大。”
何小鹏这句话,用来形容蔚来、理想,乃至二线新势力都是适用的。
尽管从“蔚小理”第一季度的财报来看,三家都尚处于不同程度的亏损状态。
但上述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亏损是正常现象。‘蔚小理’当前年产销量仅为十万辆左右,要达到盈亏平衡,最关键是加快提升产销能力。”
从财报数据上看:
蔚来营收最佳,但销量却略显颓势。其车型平均售价超过40万,带来了更高的利润水平,却不利于产销规模扩张。正在推进中的大众化品牌则会是蔚来重新提振销量的关键。
小鹏交付量领先,但是毛利率低。除了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共性原因,主攻中端市场的小鹏,平均售价低、利润空间小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冲击高端的G9车型,对小鹏有非凡的意义。
理想的亏损幅度最小,但这得益于旗下只有一款车型,规模经济效益相对最好。不过,产品单一也意味着受供应链制约更大,且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建设。
当然,李想的言论总能在业内引发巨大争议,其不稳定的人设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少也会带来一定制约。
至于二线新势力,则更需要通过规模化效应先让自己活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前途汽车将自己第二款车的价格直接从68万砍到8万块的原因所在。
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张勇也表示:“销量的短暂超越没有任何意义,先做好大众市场,再谋求品牌向上发展,有更多高价值产品了才能真正闯入‘第一阵营’。”
[ 写在最后 ]
当新势力们开始谋求新领地,大家在不同细分市场上的遭遇战变得不可避免。抱团取暖成为过去,竞争也从暗处来到了明处。
但这是智能电动车市场趋向成熟的必然阶段。
没有了空白市场和所谓的“舒适圈”,大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将被直接放到一起来比较,孰优孰劣也就有了更清晰的评判标准。
当然,从相爱到相杀,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